A是一个天才,每个见过他的人都这么说。与A熟络的人会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,但奇怪的是,有些与A仅有一面之缘的人也会奋力用各种理由证明这一点,比如,有人说他识人无数,一眼就看出了A身上的天才气质;有人说A的面相一看就是天才的样:饱满的额头、深邃的眼眶,还有那一眼忘不了的浓密眉毛。每当听到这个词,A总是谦虚地推脱掉,他知道,绝大多数人不是因为A的确是一个天才而证明其为天才,而是因为证明其为天才有利于他们自己罢了。
A的确是一个天才。A高中便细读完了三部资本论,他的笔记统计着他高中以来读过的所有书,第一页前三行赫然写着:
资本论1:626页,进脑率较高 资本论2:390页,薄但难度大 资本论3:684页,进脑率一般——2036年1月重读
在这一页笔记的最下方,还有一个数据统计表:
信息量
熵值(待完善)
他轻松考入了全省最好的大学,开启了他的经济学之路。其实经济学并非是他梦寐以求的学科,只是他读了太多有关的书,面临了太多难以解答的经济学问题了,他想解决掉这些问题。他没有选择历史学或者哲学的原因是:在这两门学科上他面临的问题没有那么多。
三年很快过去。保送研究生名单贴在了学院公告栏上,A不出意外排在第一位,他的名字特意被加粗,因为4.00的GPA在学院发展史上实在罕见,学院领导也想借此机会改善学院学风。当然,A也享有着择校、择专业的一切权利。
A当然知道这件事。大概是一年前,当他看到未来一年的课表中都是政治经济学、中级微观经济学、中级宏观经济学等诸如此类的中级课程时,他就已经知道没有人能跟他争夺第一了。
公示期最后一天,A走入院长办公室递交了他准备好的保研材料。他实在不愿做这档子事,三年来,这是他为数不多的与院长的会面,为数不多的主动走入院长办公室,他甚至分不清几位院里领导的长相和姓名。
递交完材料,院长一如既往地鼓励道:小A,你是我们的骄傲!A努力挤出一点微笑,礼貌地回答说:我还要努力。
深夜,院长的电话袭来。A在宿舍里总是不接任何电话的,他在宿舍像是透明人,不参与舍友的聊天,不参与任何宿舍的活动,只坐在电脑前忙着自己的事情。院长的电话又一次打来,A只好走出宿舍,他还要捂着电话铃声的页面,生怕被别人发现。
“小A,我在你楼下,请你出来一下。”院长急匆匆地说道。
“哎,好。”A平静地像一潭死水,因为对A来说,面对面地对话总是要比电话交流要好得多。
院长坐在主驾驶位,A坐在副驾驶位。两人正襟危坐,直到院长发出那种领导讲话前的咳嗽声后,事情得以推进。
“小A啊,有对象吗?”院长面带着微笑。
“没有没有,李老师。”A也以微笑回应着。
“哦~小A啊,你的优秀我们有目共睹,但你明白,我们的个人问题终归也属于优秀的范畴对吧?”这时的院长,浑身散发着领导的气息。
“我理解我理解。”